读《宽容》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有一个标签是人文主义者。作者有个观点:许多不幸的根源在于人类对于不同的声音缺乏宽容。如果某一天,宽容精神能够遍及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或许每个人都能离理想的幸福更近一些。

开篇序言用寓言式故事讲述守旧的老人,年轻的探索者,他们之间由于『走出山谷』于『留下』的这个主题上冲突一再上演。经历好多年后,人们终于认识到了,谁是谁非。

从序言开始作者开启对人类宽容的探索。当人类在原始奴隶社会中,有一种无知的暴虐。这种不宽容的原因是:原始人不仅是现实的奴隶,也是过去和未来的奴隶,一句话,他们是凄凉悲惨的生灵,在恐惧中求生,在战栗中死去。

从希腊人后,人类文明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时文化繁荣,哲学的兴起,那个时间他们是宽容的。随着以后的发展,逐渐开始不宽容。苏格拉底被毒死,到希腊的衰亡,自由的精神在古罗马得到了继承,那时的臣民只要缴纳必要的赋税,表面上尊重罗马统治者定下的为数不多的行动准则,就可以享受广泛的自由。这个时期可以说远古的宽容时期。

基督教从犹太教的变革中产生。他们传教的过程中,一只脚带着希望和仁慈,而另一只脚带上残忍和仇恨。前期社会对基督徒的排斥,让他们结合成为一个紧密的团体。当君士坦丁将基督教定位国教后,他们对异己的排斥,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宗教法庭,禁书目录,以及其他文化层面的禁止,让整个社会进入一种禁锢状态。

个人的不宽容只能以自由国家的大多数公民不介意为极限,不得超越。然而官方的不宽容却不然,它可以权力浩大。

在这种高压的状态下,出现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不是自觉钻研科学的时代,在精神领域中也缺乏真正的志趣。这三百年里一切事物中的主导是美和享乐。但文艺复议时期的教皇,虽然容不下『异己』的思想,但如果『异己』比较健谈,而且懂点印刷术和建筑学他则很情愿在一切聊天。这种转变让后来的求知者看到一些缝隙。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对《圣经》的解读权利在宗教改革中被分散。出现了新教。但新教的出现并没有带来宽容和自由,相反将原来一所监狱变成两所。

也许最黑暗的时间离黎明就不远了。这个时间涌现了好多人反抗旧体系,其中好多人被处于极刑。但这妨碍那些仁人志士对自由的渴望。

商业的的发展,出现了自由的园地。在社会的变革中,宗教的不宽容被一步步的改善。但以后的社会变的宽容许多吗?作者的观点 『社会刚开始摆脱宗教偏执的恐怖,又得忍受更为痛苦的种族不宽容、社会不宽容以及许多不足挂齿的不宽容,对于它们的存在,十年前的人们连想都没想过。』

通过这个横跨人类历史的宽容和不宽容的斗争。作者得出结论 『恐怖是所有不宽容的起因,人们在没有恐怖笼罩的时候,是很倾向于正直和正义的。』

不宽容的根源则是:人类从来就是『群居动物』,只要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属于由同路人结成的某种排他性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员都苟和于自己继承的信仰、偏见、偏爱、恐惧、希望和理想时,这个人才真正感到幸福。

全书沿着这个主线探讨,有过程,也分析了原因。作者是一个基督徒,更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单纯书的内容,也许由于翻译的问题,有些地方是枯燥的。从头至尾整体看,每一章都是有前后承接的。和中国文化对比产生很多很有意思的内容。

  • 文化的迫害

基督教在君士坦丁支持后前期对异教徒的迫害,对其他宗教是毁灭性的。在整个罗马帝国辽阔的版图内开始了破坏活动,关闭了那些其他神的庙宇,烧毁了别人信仰的经典(比如说「古罗马神言集」),这种破坏活动从古罗马到希腊,以及更远的边远乡村。奥林匹克运动正是这个期间(公元394年)被禁止。到了公元5世纪上半叶,克莱索斯托大主教毫不夸张的宣称,古代哲学家的书籍已经在这个地球上销声匿迹了。

对异己的不容,对文化摧毁,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是有的,比如说焚书坑儒等,但在中国这种事情不会持续超过10年。中国的统治者暴烈和专横不在少数,但大众却是包容的。

而在欧洲,基督教主导的世界,大众的意识被集中,包容性降低,那种专横是凶恶的。

  • 关于自由

为什么自由平等等概念来自于西方呢?也许是西方社会在教廷的统治之下,好长时间是没有自由的,更谈不上平等。他们在宗教问题上耗费了好多精力,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反抗和斗争,最后出现了西方思想,所谓的自由平等。

总之

还有好多方面可以对比做出一些结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这是一本好书,以宽容为论题,讲诉了西方文化的发展,也许未必是每个人都喜欢的类型,但是读后,一定会有一定的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