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辜鸿铭讲论语》

读论语

读过好多遍论语,每次都有不一样的理解。试图通过论语寻找『经典』的意义。有一个大体的总结,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时期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宋代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促成了『理学』,明朝时期的『心学』都是儒家思想不同时期的理解和发展。当今有『新儒学』,目前还没有形成体系。而今社会和民间出现了『国学热』,《论语》在这种热度中升温。

我读『论语』,在读期间以及回味的过程中,似乎有了一定的理解,又不能提炼出实质性的内容。最近思考『何谓经典』,大抵有一个总结——:经典往往是具有创造性的,在历史长河中,有创造性的内容并不多,更多的是对创造性内容的演绎和加工。 按照这种结论,读经典的意义就是在创造性的内容中让自己的思想和思维受到冲击和启发,如能碰出火花,那丝光芒就是读出来的意义。

读《辜鸿铭讲论语》,看大师是如何讲述,他对经典,在特定时期又是如何阐述。更令我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写给欧洲人的,作者如何将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解释给外国人呢?

辜鸿铭讲论语

这本书是老辜讲给欧洲人的。每篇结构基本包括 论语的内容辜解辜讲。其中『辜讲』属于对论语内容的现代话翻译。『辜解』是针对内容做讲解,在这一部分中,老辜利用自己的渊博的知识体系,纵横古今中外对论语升华讲解,更多的是用外国例子,毕竟给外国人看的。

  • 结合欧洲讲

论语的解释都是按照欧洲文化的情景进行。比如说「祭祀」解释为宗教场所。论语中的人物和欧洲一些重要人物做对比,如「周公」比作「摩西」,将「管仲」比作「俾麦斯」。

用西方的文学作品来解释论语的句子。比如好几处用歌德的诗句,以及赞美歌德完美的人性。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讲到这一章,老辜将儒家和国外的宗教做了比较,孔子并不是宗教的创立者,而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情感天性,接受过最好的理智教育,同时一直按照希腊哲人的要求修身养性,这种伟大之处和德国诗人歌德一样。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这段解释直接引用了歌德的《迷娘曲》中的一段: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歌德的是在本书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西方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说爱默生。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老辜说用爱默生的话说「最直率最单纯的心灵」。

  • 讲中国人

辜鸿铭还有一本书《春秋大义》,而在这本讲论语中,结合论语的内容,以及相关的事情,向西方介绍中国人。即时那个时期中国很弱,被西方人看不起,老辜还是满怀自信的介绍。说的有理有据,不是直白的赞美而是和西方对比得出结论。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乎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海关的苏格兰朋友告诉老辜,他有一个中国仆人,是一个地道的流氓,坏事做尽。当他在一个荒凉的渡口伤害发作病倒时,正是这位中国仆人细心的照顾他,比亲近的密友还周到。

辜鸿铭引用了圣经中的一句话『宽恕他们多一些,因为他们更多一些爱心』。然后说:中国人有爱心,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一种情感和人类情爱的生活。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辜鸿铭说『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原因就在于中国人记忆事情的时候用的是心灵而不是头脑。心灵记忆就像胶水一样,不同于枯涩干硬的头脑或者说理性,它具有能对意愿更好的理解,能更好地保留事物的真实。』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这一章『辜解』部分老辜分析了政治教化和中国的区别。很郑重的说『我——代表着中国人,始终把高尚人格做为崇拜的对象』。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老辜引用马修阿诺德话『只有那些圣人才能让道德约束力高于法律,而普通百姓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和觉悟遵守道德,也没有足够的定力来抵制非道德的诱惑』。然后说中国并不需要西方式的宗教,因为中国人不存在灵魂和理性的冲突(孔子创立了国家信仰,教导给人们效忠和责任)。进而说『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和儿童单纯灵魂的双重属性,他的精神是灵魂和理性的完美结合』。

看时代

那个时代,中国人在外国人心目中劣等民族,即使老辜有很高的学识,在某些方面受到外国的赏识,也时常遭遇鄙视和冷眼。

老辜在上海时一个英国人对他说:『你们中国人非常聪明,而且记忆力超强,但是并不妨碍在英国人面前,中国是一个劣等民族』。面对如此的鄙视,他还的遵从曾国藩的忠告(不知道是什么忠告)只能装着不懂一笑带过。

在谈到『有教无类』时,拿出了这件事情,直言英国人有非常糟糕的而且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的国民性——「盎格鲁——萨克逊式」的傲慢,而这种傲慢通常表现的让人无语的冷酷和鄙视。

并给英国人一个忠告:对当代西方文化来说,如果其承认包容其他文化,那首先应该对「有教无类」产生认同感。只有那些愿意接受忠告的人才知道黄油该涂在面包的那一面——彻底清除来自骨髓的傲慢,和他人一起平等地竞争;如果实在无法清除这份深入骨髓的傲慢,那么也请在表现傲慢的时候更真诚一点。

这本书是给外国人看的,这个忠告不卑不亢。

有一英国人濮兰德写了一本书《江湖浪游》,所写的内容就是用一些零碎的片段,专门来嘲笑中国人。其中有一章《黼黻为厉》,大致西洋各国和中国交战,战无不胜,在谈判时并不能顺利,这并不是说中国人才智高,若论才智他们的看门家丁,也胜过中国谈判的官员。主要原因是官府上的禽兽厉害。他建议中国服装全部欧化,他们在外交上不至于失败,这样他们可以退换庚子赔款。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辜鸿铭愤怒的说:按照这个白痴濮兰德的说法,西方人真是白痴。但是君子不能因为对方的立场而不赞成他的意见,他说中华衣冠能够让西方人产生畏惧,虽然只是玩笑,但未尝不蕴含大道理。

这时,愤怒过后,他为中国的文化而自豪着。

反对欧洲文化输出: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通过这一章谈了文化输入的问题,表面自己的立场:

在反对现在欧洲势力的文明输入过程中,中国作为一个完整的民族,对于中国文明本身所具有的、唯一的、真正的力量反而很少使用,就是我,也只到现在才意识到,正是因为我不知道这个能让人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唯一正确的力量。

Amicus Plato, magis amica veriitas(我爱柏拉图,但更爱真理)。

那个时代革命的呼声四起,激进派的要改变一切。

辜鸿铭说『今人有以除辫变服为当今救国急务者,余谓中国之存亡,在得不在辫。辫之除于不除,原无大出入焉』。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评价中国政局:他认为李鸿章素养不高,那个时间的政治是寡头政治。甲午战争实质上是北洋集团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康有为的『新中国党』本质是吹牛党;袁世凯和北洋残余势力的利己主义颠覆了中国的君主制度,与其说进入共和还不如说中国陷入混乱的状态而更加黑暗。

总结

这不是一本单纯讲论语的书,有好多值得读了解并理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