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君,近日若有所思。格物数年,难识物之志;奔波于尘嚣之中,不能大隐于市;戚戚于贫贱之间,不能从容处世;于似乎,思索追求之意义,闲言碎语成此篇。

谈点追求

君如是:朝九晚六匆匆过,两点一线来来回,日复一日碌碌度,一日三餐茫茫来;春桃换李心不放,白雪皑皑亦平常;栖栖遑遑奔波苦,麻麻木木无所为。君莫见:当年明月喝茶看史书,看到深处一声吼,写尽“明朝那些事”;唐家三少宅家中,闲来无事写小说,无意造就身百万;喜欢画画的王卯卯,无意创造“兔斯基”……类似之例子,数不胜数。君何曾想,该追求点什么?不是为了生活,不是为赚钱,只是为了兴趣,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心灵的寄托……

衡量追求

在一千多年前有一个这样的人:自己吃不饱饭,在某种程度上靠朋友周济过日;四处飘泊,甚至致妻儿失散,租不起房子,只能自食其力打一间小草棚,无奈天气恶劣,茅草被大风卷走,自己一边抢修,一边还被几个小孩子欺负。这个放在现代社会及其不成功的人,却喊出一句大话“希望有千万间大房子,让天下贫苦的百姓住”。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人一定是疯了,精神受到严重的刺激,不然一定不会SB到这种情况。

他的追求被他同时代的人理解吗?应该也不会理解,不然不会落魄到这种程度。但是正式因为他的这种追求,成就了他诗的精神。

同样在一千多年前,有一寺庙一位年轻的和尚,觉得目前的佛法对好多问题争执不下,自己要到佛的发源地学习。当时留学不普遍,旅游不盛行,由于边境战争,不能出境;通往天国是一条凶险的路。没有人支持他,包括也是和尚的哥哥。哥哥认为佛法认为一切皆空,想不通自己的弟弟为什么这么的执着。然而这个“走火入魔”的年轻沙弥执着的上路了,其后历程九死一生,最后求的真经回国。

在500年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一考生由于受唐伯虎科场舞弊案影响,厌倦了仕途。因而也没有让自己的儿子参加科考。该儿子长大成人后,主业游山玩水。那个时代旅游不时髦,治安也不怎么好,在没有旅游职业的时代走遍了名山大川,曾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因为不走寻常路,也付出了不寻常的代价。

当然主流社会不会理解他,他也没有解释任何。直到他走到生命的尽头,对病榻前的儿子说了这样一段话“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得到国家的支持;郑和下西洋也得到国家支持;而自己用一己之力游历天下的大好河山。”然后安详去往天国。

恒古追求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时代之宠儿,大众之偶像,风光一世,影响一时;在其时代,士人莫不望其项背,俗子莫不牵丝攀藤;其时过也,大多淹没于黄土中,不足道也!

蒲松龄写好了《聊斋志异》苦于无法发表。为了扩大影响力只好找一个做官的亲戚高珩为他作序。现如今,知道高珩的人都是通过《聊斋志异》。而好多百科上对高珩的介绍都是从《聊斋志异》入手。

于谦在受命于危难之际,扶大厦于将倾,延明朝之国祚。历史功德榜上有浓重一笔,然后世之人知之者不广。于少保后几十年,一少不更事之青年喊出了要做圣贤。苦苦的追求曾有“今天格一竹,明天格一竹”看似荒唐的格物;大难之后龙场悟道,喊出了“心既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影响一时,风靡至今。

政治家之追求:“君王枉把平陈业,换得雷塘数亩田。”。“长陵亦是闲邱陇,异日谁知与仲多?”恒古之追求也。

写到深处若水君若有体会,既是万古之功业,平陈之大际,亦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且夫我之弱小,知识之鄙陋,力量之单薄,何必迎合社会之追求?从心理,致良知,做己能为之事,乃此辈之追求!